说到底,只想用一个题目表达完自己的内心,化繁为简。确是觉得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表达,岂不是显得很单薄。
一
我记得杨绛在写《我们仨》的时候写到,当她老了的时候总是梦到她与钟书先生一同散步,说说笑笑,不知道就走到了什么地方去,等到太阳落山 的时候,苍茫之中,就再也找不到钟书先生。她反复的寻找,似是周围戚暗的环境也在阻止她,到后来都没有找到。这是她在老年时期做到的梦,许是因为半截身都要入土的缘故吗,能够陪伴自己的人原来越少,想要抓住却不能够。那段时间,虽然梦里无法抓住,现实却能够向梦中主人诉说,只是当时并未意识到这样的日子难能可贵。他们两个育有一女,名叫阿圆。未生之前两个人的日子静中有动,增添一人之后,日子的静当中都似乎带有一些顽皮。阿圆生的聪明,却认人,两个人的乐趣就变成了三个人的乐趣。日子过得是否平顺,似乎在一起,也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实质得失。我很喜欢阿圆,阿圆带给我的感觉像是一颗大树,在日月星辰中,能吸收养分,享受父母之爱,能够绿叶成荫,让父母依靠,这颗大树最后与父母齐肩,并进前行。人总是要走的,即使在梦里。当她们都老的时候,当漫漫长路数的尽时,杨绛似乎想要将所有的现实都化为梦境,想在梦里寻找钟书先生,想在梦里看到女儿阿圆,想在梦里三人在一起。也许在经历生离死别之时,愿所有的都不是现实,所有的都可以从头再来。我记得杨绛在描写女儿最后病终的过程时写道自己的心里面好像是有大大小小的眼睛,听到女儿的疼痛就抑制不住想要流泪。心虽然不会真的流泪,怕是比流泪更难过,更悲伤。等到钟书先生也不能陪伴时,她只能一个人重温一遍一同生活的岁月。
“但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悲痛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先百般劝慰,我难时候是多么幸福。”我始终也是忘不了这一句,似乎比心上长出想要流泪的眼睛更是沉闷。
二
有时进入这样的故事,身陷其中,等回过头来,再看看生活场景,似乎是自己太感情用事。很多人的生活虽然平淡,多少人的故事却不会让人忘却,总重要的是难以抹去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记。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成熟,最后老去,能够遇到很多人,哪些人能陪伴自己终身,哪些人又是短暂相聚后的长久别离。曾经在大学时期,因为特别想念家人,我写过我与父母的感情,我与姐姐的感情,我还写过其他我的感情,现在想想,现在的我与当时的我真的不同。原来的诉说是想要得到一份回应,能够让自己的感情付出不像是打入水底的一颗石子,我有所期待,期待着,复盼能够当时就能激起一些浪花。有时候,感情并不是这样,待到沉静下来的时候,你发现,它并不只是一刻一时的喧嚣,它需要的是长久持续的发酵,然后将带有香气的味道带入生活的点滴中去。等再去回味时,你会发现一幕幕场景像是现实一样,重现在眼前。谁能够真正走进内心,谁又是浅尝辄止,似乎越来越明白,人生就是一场长途旅行,有的人走在一起,很快便失散了,有的人陪伴一程,却怕从此不见。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家庭,很多错综复杂。不是所有都能够用一个乐符就表达完整的,即使有高有低,有欢愉,有悲恸,能够谱写的也是一首深刻人心的乐曲。
《歌手》里面的评委总会说一个歌手的歌里面是有故事的,像张韶涵当时表达《全世界失眠》的时候,都说全场弥漫着思念的味道。我想能够唱出这首歌,更重要的是她去感受并珍惜这个故事背后的所有。
三
写的过程中,停顿了很多次。也会考虑现实中的纷繁琐碎,并不是惧怕现实中自己大部分时间的快节奏,而是怕在快节奏中迷失本心。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所需,进退有度。似乎这些文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套路和范式,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有模式可以遵循,无论是商业,个人成长,管理等都是有标准的方法论。方法论是有,适不适用还需自己辨析。且再有用的方法论,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背后给与支撑的又真正是什么。
写着似乎又跑题了,不过我也不想所有的都只是拘泥与标准,将无规则的东西理顺才算是自己的标准,而不是标榜套用。
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无所畏惧的你
恢琪多闻
Ddiscover the beauty of life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疆民族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