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河池、南丹、都安、巴马、东兰、宜山、罗城和贵州的荔波、从江等地,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南、中南、下南山区(俗称“三南”、毛南山乡),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民喜爱唱歌,历来习惯以歌传情、以歌达意,正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恋者歌其情”。每个山寨、村屯、峒场都有几对歌手,每个乡都有三四对受人尊敬的著名歌师。逢年过节、赶圩、男女聚会、婚宴及建房都要唱歌、对歌。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如:“毛南人家爱唱歌,肚里转弯口中出;只因住在高山上,听惯百鸟满口啼。”对歌时,民歌手只用一两种曲调来演唱,却能做到通宵达旦,唱者不累,听众不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南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谭亚洲的《毛南族民歌简介》,对毛南族民歌分类、句式、调式唱法等作了初步梳理。何佳辉对毛南族祭祀舞蹈中的器乐、歌舞曲(柳兰咧)作了采风记谱。过伟的《毛南族民歌初探——〈毛南族民歌选〉序》,对毛南族民歌作整体性的介绍。谭亚洲对毛南族民歌的形式与风格、蓝克宽对毛南族民歌的音韵美、谭鹏星对毛南族民谣作了探讨。覃立新把毛南族民歌主要种类记入《毛南族史志概要》。蒙国荣、王弋丁、过伟著《毛南族文学史》,设了“歌谣”章,介绍毛南族民歌的主要歌体、民间音律,并收录了李志曙先生、何佳辉、周建明、邓如金等人记谱的“比”、“欢”类民歌曲目。新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也收录了几首毛南族民歌代表曲目。
毛南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毛南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主要有民间歌曲、毛南戏和宗教祭祀乐舞3类。可按社会内容分类,分为引歌、神话歌、史歌、劳动歌、情歌、苦歌、讥讽歌、风俗歌、儿歌等类别;也可从形式上按民族传统习惯叫法的分类方式,分为“欢”、“比”、“耍”、“排见”和“梭侬”5种类型;另有“师公调”若干种。
“欢”,亦称“罗喂歌”(也作“罗威歌”),因有固定衬词“罗喂”而得名。多用来唱贺歌、仪式歌,一般于男婚女嫁、祝贺生日和新屋落成等喜庆节日在室内(家里)演唱,有祝福、颂赞和唱叙民族历史、生产知识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到爱情和叙述悲伤的事情,也采用二男二女对唱方式。分“欢条”“欢早”和师公调“欢套”三种,均为男声或女声二重唱。“欢条”的歌词以五言八句为一首,采用勒脚歌形式(亦称三节歌,即每首歌词由8句组成,演唱时分成3节,要叠唱成12句,其顺序为1234,5612,7834),押腰脚韵。此外,凡偶句歌词皆叠唱。其结构为两对相似的上下句组成的复乐段,第1段终止于羽音,第2段终止于宫音,从而形成同宫系统的羽、宫调式交替。低声部主唱,高声部自偶句的后半句中加入,用来叙事和对唱。“欢早”和“欢套”大都是四句六唱。“欢早”是罗喂歌的变化形式,是一种急唱的歌,五言四句为一首,每首歌开始必须以第四句作为歌引,并重复一次,然后按歌词从头至尾演唱直至结束,其顺序为44,1234;有时最后又重复一次第四句而成为“四句七唱”。
“比”,亦称“罗嗨歌”,因有固定衬词“罗嗨”而得名。多用来唱情歌、苦歌。主要是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唱的山歌,音乐较明朗欢快。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形式,采用二男二女(或男独与女独)对唱方式。按声部的划分,单声部的有“比探情”“比高腔”两种;二声部的又分5字句的“比单”和7字句的“比条”,以及它们的变体“比早”等。歌词都是勒脚歌形式。音乐则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终止均落羽音。“比早”的歌词由8句组成,每句3、5、7字不等。曲调由8个乐句组成,字密腔少,速度较快。按时间、场合内容来划分,又细分为“比温”“比严”“比朵”“比栏坤”“比贺”“比丕飞(逃婚歌)”“比送”“比台”“叹情”“比盘”(即探情、相爱、邀请、拦路、祝贺、逃婚、送别、赞美、苦情、盘唱)等十多种。按歌词格律又可分三种:“比单”,每句五言;“比条”,是“罗嗨歌”的基本形式,每句七言;“比草”,每句字数不定。按唱法分,有七言八句十二唱,顺序为123456,12,78,34;也有五言八句十二唱、五言四句六唱等多种唱法。“比”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盘古歌》中就涉及到天地、太阳、月亮、星星、山川、河流是谁创造的,或房子、桥梁、飞机、火车、电是谁发明的,其中有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有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一些盘歌、猜谜歌、情歌生动活泼,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都比较完美、和谐。
“耍”,是一种流传很广的儿童歌谣,押韵比较自由,字数也没有限制。如歌名《不怕大老虎》,只有一种曲调,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音乐节奏跳荡轻快,旋律活泼流畅。另外,“耍”还包括“噜侬”,又称“啦啦”,这是一种催眠曲,它是妇女或少年儿童背、抱小孩时即兴哼唱的一种催眠曲,速度较慢,旋律平稳。音乐结构与排见基本相同。因此,“耍”是毛南族民歌中形式最为风趣、活泼、轻松的小调。
“排见”,是独唱歌体,多为民间叙事歌曲,一人独唱,一般由歌师演唱,叙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历史故事,如《螺蛳姑娘》《谭氏始祖歌》等。歌曲由引子、主要段落和尾声三部分组成。歌词为7字句、5字句不等,句数可多可少,但一般要偶数,押韵比较自由,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两句换韵的。音乐由上下句构成,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自由。
“师公调”是具有宗教性质的歌舞形式。主要用于宗教活动,是师公专用的歌调,由师公在民间祭祀活动、还愿活动中演唱,在其他场合是禁唱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师公音乐也用于演唱民间故事。师公音乐主要来自民歌中的欢和比,旋律性较强。师公演唱时的伴奏乐器有唢呐、箫、笛、牛皮腰鼓、长鼓(又名黄泥鼓)、小鼓、小锣、钹、木鱼和碰铃等。
毛南族宗教祭祀乐舞
丧葬祭祀乐舞,由“吉生”(汉语称为道士、送终班子)主持,有鼓吹乐队伴奏。道公音乐大部分为念诵性的曲调。道公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
敬神祭祀乐舞,由“婆套”(汉语称为师公)主持,有肥套(还愿祭祀)、肥庙(椎牛仪式)和朝龙(安龙谢土)三种形式,用毛南长鼓、凳鼓、小铜鼓等民间打击乐器伴奏。
毛南戏是毛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艺术,流行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三南地区,约有百余年历史。源出于师公活动,在清代脱离祭祀活动独立成为戏剧形式,故亦称毛南师公戏。内容多以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为主,集歌舞、话剧、民歌民谣曲调及“师公”的“条套”舞姿于一身,表演时,对白和歌舞并用。其中的音乐唱腔有路腔、哀腔、花腔、哭板、骂板等,或出自师公调,或出自毛南族民歌。乐器伴奏有二胡、笛、唢呐、三弦、木叶、长鼓、铜鼓等。由演员带着木制面具边舞边唱。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师公音乐和民歌的基础上逐渐新编的毛南戏,受到群众的喜爱。
此外,还有“耶”,它是由古老的劳动歌谣发展而来,因每节歌的末尾都突出衬词“耶”而得名。词为七言四句,押头腰脚韵,是分节变唱式结构。“朗”,主要唱叙有关人类繁衍的知识,歌手于喜事场合戴着面具独唱。
毛南族音乐的特点
多使用五声羽调式、宫调式,其次是商调式;旋律进行比较平稳,很少有五度以上的大跳;旋律的发展手法多运用重复或变化重复。
二声部民歌属支声复调性质,主要是男声或女声二重唱。在声部结合上,以低音部为基础,高音部随着低音部的起伏而变化。声部的进行多是同步同向进行,以合为主,时分时合。声部关系以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大二度音程最为多见。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毛南族的歌手都会说壮语和汉语,由于毛南语言结构复杂,同声韵母很少,而毛南族民歌又很讲究韵律,特别是即兴自编自唱的时候如果找不到押韵的句子就无法吟唱,这时用本民族的语言歌唱要比用壮话唱困难,因此歌手唱歌大都爱用壮话唱歌。
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节奏自由而不定型,是毛南族民歌的风格。歌词中都带有“啰嗨、罗喂、哟咿哟、柳朗咧”等等这些形象风趣的衬词,另外,毛南族民歌手唱歌时音调较低缓、和谐,更注意押韵,衬词拖腔风趣、花俏。
毛南族民歌歌词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宽,容纳量比较大。毛南族人民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提炼民歌语言,常常能够触景生情,用自编自唱的歌谣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意境,使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题材宽、容量大的民歌除了情歌、颂歌、哀歌以外,还有盘歌。
● 清朝大修桂柳运河的功与过
● 魂牵梦绕的南宁故乡情
●
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出品
责编:郎尚德 黄榆林
审校:吴辉军 游 勇
总编:梁金荣 邓敏杰
※参考文献:
《广西地方志》期刊,广西地方志办公室编
图片源自网络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疆民族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