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六)

2023-05-10 14:56:27



续上期:米乐亲子|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五)【查看】




NO.16:铜陵牛歌-省遗

牛歌起源于清末至民国年间,是民间自发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铜陵当地民间歌曲,广为传唱。 牛歌在结构上属于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在调式上属于同宫系统转调,在旋法上呈现民族五声音阶的特征,旋律简单、上口、优美、抒情,易于传唱,是典型的皖南民歌。 60年代和80年代后期,铜陵曾先后派专人对牛歌进行采集、整理。 牛歌的歌词大都以牧童逗趣、联联、猜谜为内容,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另外,歌手用铜陵本土方言演唱牛歌,更增添了它独特的韵味。   




NO.17:大别山民歌-省遗

在皖西在六安,大别山纵横千里,淮河水穿境而过。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而生、以水而传。山水相连,生生不息。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秧歌、排歌、小调、劳动号子为主。皖西大别山民歌在音乐上,传承了上古时期部落的民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古代时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体现了近现代时期的革命、劳动、生活等发展面貌。如:有反映皋陶治法、大禹治水、楚汉之争,以及辛亥革命、;还有反映社会建设时期的生活、生产的民歌;以及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六安社会风土、人情、民俗等民谣民歌。最有影响的是《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革命民歌唱遍全国。在原汁原味本乡本土的皖西大别山民歌中,最有影响的是《挣颈红》、《慢赶牛》等曲调,曾在安徽乃至全国产生过巨大的反响。主要特征有:1、原生态特征;2、明显的地域特征;3、综合的艺术特殊。主要价值有:1、历史学价值;2、美学价值;3、社会学价值、艺术学价值。 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水相依的独特地域性,兼收了通过水路流传来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艺术特点,又不失自己的本土的大山山歌之特色,既具有山的沉稳、豪迈、厚实之特点,又具有水的流畅、悠扬、灵动之风格,是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NO.18:无为民歌-省遗

无为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品种齐全。“劳动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和生产,随劳动节奏应运而生。这些劳动号子“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秧歌在无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一个艺术品种,它具有“辽阔宽广、质朴悠扬、节奏自由、内容广泛”的特点,以高亢洪亮的气势声飞辽阔的田园山野。无为民歌中的“小调”以“抒情优美、旋律流畅、结构严谨、题材广泛”的特点深受无为群众喜爱。它的产生和出现不限环境不限季节,可活跃在劳动中也可活跃在生产之余。无为严桥是新四军七师抗日根据地,当时活动在无为严桥等地新四军七师文工团(队)整理、改编创作了一些革命民歌。无为民歌的歌词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口语化生活化,乡土气息浓郁,都有衬词、衬句等;总之,各种体裁各具特色。 无为民歌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建国以来,对无为民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普查,共搜集、整理各类原始民歌300多首,编纂成《无为民歌》近150首,其中52首入编《安徽民间音乐》,38首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这期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就介绍到这,下期我们继续讲: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音乐篇(七)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一)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二)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三)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四)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五)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六)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一)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二)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三)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四)

米乐亲子 |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五)



米乐新媒体策划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疆民族音乐联盟